清华大学“领雁工程”示范班实践支队于3月9日至12日赴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开展红色实践。实践支队由“领雁工程”示范班、博士生宣讲团等部分成员及带队教师28人组成。师生一行在为期4天的实践中参与调研新时代治蜀兴川高质量发展新成就,探访“两弹一星”精神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通过主题调研、专题教学、访谈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导党建骨干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提升学生党建骨干政治站位,增强开展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本领。
忆往昔峥嵘,承红色血脉
在厚重的中国两弹城,实践团参观了两弹历程馆,通过实物、模型、蜡像和影像资料等展品,详细了解了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并在《永恒的行星》微党课中深刻感受以邓稼先、王淦昌、于敏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光辉精神。在邓稼先旧居,队员们通过一处处旧陈设、一张张老照片和一份份复印手稿,了解邓稼先为了祖国核事业的发展,埋名深山14年的那段峥嵘岁月,驻足体会两弹元勋以及广大核事业工作者对党和国家科研事业忠贞不渝的感情。
实践支队开展了“追寻元勋足迹,重走邓稼先小道”实践教学。队员们从邓稼先旧居出发,徒步翻越长卿山,后经人防隧道回到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在近两小时的实践中,学员们沿着两弹元勋曾经走过的道路,途经同心路、警卫连、相如亭、红军战斗旧址,共同回顾科研工作者为两弹一星事业殚精竭虑、默默奉献,托起新中国国防脊梁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体验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
实践支队聆听了郭景文老前辈《亲历者——参加早期核武器研制的历史回顾》的专题课。郭老通过近3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自己从事国家核武器研制的人生经历,以及同邓稼先相识的一些细节,还原了那段投身祖国核武器研制的时光,引发了队员们阵阵掌声。在访谈教学环节,队员们集中聆听了对尚林盛院长访谈和“核二代”的生活与学习经历。尚院长告诫队员们,青年人要有“三气”。首先要有志气、有家国情怀;其次要有骨气、要有自信;最后要有底气,要有学识和工作的能力。不论在什么岗位,年轻人都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不辜负人民的期望。随后,博士生讲师团讲师王娜、张鉴洲分别以《世界历史进程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探析》为题,向实践团成员宣讲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张子健老师也对清华大学“领雁工程”做了详细介绍,并号召实践团成员在实践中感悟思想光辉,锤炼干事本领,在红色实践中淬炼入党初心。
通过教学,实践团成员向我国老一辈科学家“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远大抱负致以敬意,并纷纷表示要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自身的科研实践工作中传承发扬。
感人间伟力,续奋进新篇
实践支队走进位于5·12汶川大地震遗址,直面灾难、缅怀故人。沿老县城主路来到遗址中心区,遗留的建筑遗迹展示着地震的巨大破坏力,破损的道路、坍塌的房屋、散落的生活物品,令队员们痛惜。在中央祭奠区,实践支队全体成员肃立,并向纪念碑鞠躬致哀。实践支队来到北川县曲山镇小学遗址、公安局遗址、交通工具遗骸展区,感受地震的无情和生命的可贵。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队员们了解灾后恢复重建进程和精神家园重建工作,感受和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走进纪念馆迎面可见“山川永纪”大型雕塑,以山崩、地陷、救援、大爱、感恩、重建、新生七个场景展现灾难的无情和中华民族不怕灾难勇敢向前的精神风貌。随后队员们分别参观了“家园破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科学重建创造奇迹”、“发展振兴时代丰碑”等展厅,全面了解受灾事实和灾后建设情况。队员们表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起来、共克时艰的场景令人动容,而灾后重建的场景和北川新城的山乡巨变也时刻都在印证着“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强音。
最后,实践支队来到九洲集团创新展示中心,参观了解九洲集团“一五”时期到主动转型再到开拓创新的发展历程,成员们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企业党建的相关知识,对空管系统、雷达技术和导航技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