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园甸麻园2024入口直达免更新_秘密入口3秒自动进入甸园_含害草研究满十八官网免费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以创新模范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丨《人民周刊》专题报道第三届科学家精神学术研讨会

  • 发布时间:2024-07-29

近日,《人民周刊》特别策划“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栏目,摘发第三届科学家精神学术研讨会部分发言,选载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学院教材《记忆里的“两弹一星”》中的科学家故事。

2024年7月29日,是“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38周年,《人民周刊》2024年第13期刊发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校科研处处长李建强、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副院长梁胜朝合作撰写的文章《以创新模范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原文如下:


编者按:今年恰逢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60周年以及“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朱光亚诞辰100周年。6月23日至26日,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科学家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举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院士之子邓志平、于敏院士之子于辛等“两弹一星”功勋亲属,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干部学院和有关部门专家学者以及绵阳师院和绵阳职院在校学生近400人参加研讨会。

本刊特摘发此次研讨会上的部分发言,选载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记忆里的“两弹一星”》中的科学家故事,让我们缅怀可亲可敬的科学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以创新模范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在领导两弹研制过程中,以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模范践行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科学家精神,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战略创新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他的个人才华,更为我国的核科技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微信图片_20240729150249

图为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邓稼先旧居(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供图)

核科学理论创新

邓稼先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杰出代表。在理论创新方面,邓稼先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提出了许多新颖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为我国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更为科学界带来了新的启示和贡献。

从1951年起,邓稼先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为中国核研究理论做了开拓性工作。他晋升为副研究员后,更是成为我国核研究领域的骨干人才。他与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总结了上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仅指导着后来理论设计的发展方向,也是培养科研人员的入门教科书。此外,邓稼先还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指导科研人员从已经发表的其他金属材料的状态方程推出了低压区铀的状态方程,并对托马斯—费米理论进行了修正,求出了极高压下核材料的状态方程。这些成果为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邓稼先对计算物理学会的创立和《计算物理》学报的创办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我国计算物理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程技术创新

邓稼先的一生都致力于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和发展,带领团队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取得了三个里程碑式的工程技术创新成就。这些技术创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力。

第一个里程碑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在简陋的条件下,邓稼先依靠数学手段推导模拟原子弹爆炸的原理,并领导科研团队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这个设计框架使用了铀235作为材料,并采用了内爆方式,与其他核大国走了不同的路径。这个原子弹的威力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展示了中国在核领域的实力。

第二个里程碑是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成功爆炸。邓稼先及其科研队伍在短短2年零8个月内就完成了从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的突破,这比其他核大国所用时间要短得多。这一成就展示了中国在核武器技术方面的快速进步。

第三个里程碑是1984年中国中子弹的突破性成功。邓稼先领导科研团队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邓稼先的三个里程碑式工程技术创新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核科学领域的卓越实力,也彰显了他个人在科研工作中的杰出贡献和无私奉献精神。他的科研团队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为中国的核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稼先的创新精神,不仅影响了他的科研团队,也激励了后来的科研工作者,同时启示我们,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战略创新

邓稼先为中国两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贡献。他具有前瞻性的视野、卓越的洞察力和深远的战略眼光。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他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机遇和挑战,能够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制定出符合国情和时代需求的科技发展战略,以及详细的计划和措施,推动了我国核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邓稼先参加制定了两弹研制路线,编制了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规划。在研究设计院院长这一重要岗位上,他展现出高超的组织领导才干、准确把握科学方向的能力和科学的预见性。

1962年,中国面临重大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加快原子弹的研制进程,邓稼先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工作。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他们成功完成了原子弹的总体设计方案,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成果得到了部、所领导的高度认可,为研究所根据总体设计方案向中央提交《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事业情况的报告》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份报告提出了著名的“两年规划”,即在1964年下半年或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这一规划展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彰显了中国在核武器领域的雄心壮志和坚定决心。实践结果证明,“两年规划”确定的目标是完全正确的。在邓稼先等科学家的辛勤付出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一重大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985年,当邓稼先身患直肠癌、经多次手术之后,依然心系国家的核事业,还敏锐地洞察到国际形势的变化。他深知美、英、苏等核大国的设计技术水平已经接近理论极限,他们可能会通过禁止其他国家的核试验来维持自己的核强国地位。这对正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核事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强忍病痛,与九院的同事们反复商量,拟定了给中央的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他悬空坐在橡皮圈上,流着汗,修改汇报材料,终于完成了这份宝贵的《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这份建议书的主旨是要争取时机加快发展,为中国核武器试验制订了十年目标计划,并在实现途径和具体措施上作了非常详细的安排。

1986年4月2日,邓稼先和于敏署名的建议书上交中央,很快获得中央领导的批复。此后,按照这份建议书制定的目标、途径和措施,九院继任院长们带领全体同志努力干了10年,终于使我国也达到了能够停止核爆试验、代之以实验室模拟的高度。邓稼先的政治敏感和卓越远见使我国在核领域继续加快推进了十年,确保了中国自卫核能力的有效性。这份建议书直到今天,都对中国核武器事业产生着深远影响。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核事业默默奉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十年后的1996年7月29日,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并向世界发出了暂停核试验的声明。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邓稼先等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和远见卓识。他们在生前就已经预料到了核试验可能带来的国际压力和限制,因此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为我国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之前赢得了宝贵的十年时间。这十年里,中国的核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仅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于敏、胡仁宇、胡思得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每当我们在既定的目标下,越过核大国布下的障碍,夺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时,无不从心底钦佩稼先的卓越远见。”邓稼先逝世后中国核事业的发展成果,正是对他生前嘱托的最好回应。

在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应大力传承发扬邓稼先等人永攀科技高峰、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李建强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校科研处处长、梁胜朝为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副院长,本文为第三届科学家精神学术研讨会上的征文)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
平和县| 盐山县| 商丘市| 永新县| 施甸县| 洛扎县| 山丹县| 孟州市| 泰和县| 澎湖县|